踢到了“钢板”?印度用3000亿换48亿,外媒:反悔来不及了!
印度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大国,这也注定了其“商业”价值,各大国际企业相继奔赴,试图复刻“中国式”奇迹,“盆满钵满”没有实现,却被莫迪老仙直接给“施法”定住了。
如今的印度市场可谓“一片狼藉”,在营商氛围上是出了名的差,没有一家在印度做生意的外企没有被“剥削”,不是冻结资产、就是以各种名义开出罚单,而小米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教训。
(资料图片)
2022年印度冻结了小米的48亿资产,给出的理由是违反了《外汇管理法》,无论雷军团队给出什么证据,最终都被驳回了,到了2023年莫迪更是变本加厉,直接将这48亿攘入怀中,根本就不打算还了。
“印度赚钱印度花、一分别想带回家”, 这句话也直接从“调侃”变成了现实,之后莫迪更是推出了“印度高管印度当”的后续套餐,规定在印度投资的外企,CEO、CFO等等高管只能由印籍人士担任,且代工订单必须交由印企,就连进出口自由也要回收。
对于这样的“过份”做法,中国也开启了“对等反制”,这次显然是踢到了“钢板”, 有消息传来,对于印度的光伏、盾构机的出货正在考虑停止,一旦双方合作彻底的崩塌,印度间接损失将突破3000亿,外媒直言:“印度想后悔来不及了”!
印度拥有着庞大的人口,在消费潜力上的巨大的,国际企业能否赚钱是一回事,但这个钱能否带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,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,各大企业在印度收到的“无端”罚款数不胜数,就连一并美企也未能逃脱,很好的诠释了“印度的钱一分别想带回家”的缘由。
早在2018年的时候,印度的反垄断监管机构,就对谷歌“乱用市场地位”的行为,开出了超过21亿卢比的罚款,随后高通也被以同样的理由被罚款超过26亿卢比,2019年又对微软开出亿卢比的罚款,类似的行为也不断的在上演。
而小米的情况则是最糟糕的,在印度被没收了48亿人民币的资产,莫迪团队一口咬定违反了《外汇管理法》, 在没有经过审批的情况下,非法向境外实体汇款,即便小米已经证明了这是交付给高通等美企的专利费,但似乎印度根本就不愿意去理会。
之所以印度能够屡次得逞,原因在于他们的法律法规是能够随时修改的,只要是被盯上了,专门的法案就会及时跟上,让国际企业防不胜防,可以说“维权”的通道直接被堵死了。
小米辛辛苦苦在印度布局了数十年,在供应链完善等着赚钱之际,印度来了这么一出,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,如果相对应的规则不改,也没有继续经营下去的必要了,可能还要赔上一大笔的钱。
“以其人之道、还治其人之身”是古朴的道理,印度破坏了营商氛围,中国自然也不会“以礼相待”, 有消息称中国已经在考虑停止光伏、盾构机等等产品向印度的出货,如果这样的对等反制开启的话,印度直接的损失将超过3000亿元。
光伏产业是未来能源的核心,一旦中企停止技术授权和供应,印度在这方面的布局将荡然无存,同样中断了盾构机等等高端设备的出口,印度就只能高价购买欧美产品了,莫迪可以说牺牲了3000亿换取小米的48亿,这波显然是亏大了。
印度背后的操作
印度如今的整体环境,就跟二十年前的中国相类似,处于高度的发展阶段,这也是外企看重这个市场的原因,但显然在“格局”方面,莫迪团队还是相差甚远,因此根本无法复刻“中国式奇迹”,很难转型为一个制造业大国。
在看到中国半导体崛起之后,印度也开始入局“芯片产业”,开始走了和美国一样的路,拿出了100亿美元的补贴,提供给愿意建厂的外企, 富士康首当其冲,和印企Vedanta合作成立半导体企业,试图通过打“感情牌”获取更多的补贴。
但明显莫迪团队不傻,对于这样一家没有任何技术经验的企业,自然没有任何欢迎的意思,而美光在官宣27亿建厂之后,已经获得了亿美元的补贴,郭台铭则还在为能否建厂奔波。
显然印度在“崛起”上还是有野心的,中国的零部件是出了名的“好用便宜”,这也是中企赖以生存的根本,失去对应的商业合作,经济损失还只是表象,这会让印度彻底失去成为制造业大国的机会,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?